Fwd: 有关 GNOME ASIA 2014



看到Emily写的最后一段特别有感触啊,之前也面对着被家人、朋友、同事和公司所怀疑,质疑,甚至猜忌,他们不知道这种毫无回报,毫无利益的这种事情,我为什么要去做,意义在哪里? 这不仅是价值观问题,还是一种文化现象。拿GNOME举例把,去年11月我曾找CSDN的刘江帮忙,让他可以通融一下图灵,能否帮忙出版《GNOME 3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Beginner's Guide》的汉译本,得到的回应是“GNOME现在还有人用吗?”“出版此书对公司有什么好处?”“如果这书卖不动怎么办?”,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反馈,因为之前各家出版社给我的回应是完全一样的,也丝毫没有什么不同,当然他后来也没帮忙通融。还比如去年12月我找CSDN要GNOME.Asia赞助的时候,首先被问及“我们为什么要赞助GNOME.Asia?这对公司有什么好处?”,这个回应也是我意料之中的。当然了,经过一番努力最后还是很痛快的拿到了赞助,也是第一个敲定的赞助和媒体合作。正如这周四在那个基金会治理的会上,徐继哲说的,很多人需要首先满足自己的生活必需,现在中国大环境这是个普遍现象。所以大多数人是这么想,“无利不起早”,他们是这么想这么做的,因此推己及人,认为别人也一定是这样的,当看到像咱们这种“另类”之人,必然产生不理解和怀疑。所以就有人想当然的认为搞开源的人就一定是求名求利,认为搞开源的人,希望通过开源来达到求名求利的目的。所以我们的工作,就是推翻这种深入人心的误解,普及和推广这样一种“但行好事莫问前程”的贡献精神,让大家明白适度的贡献其实带来的回报并不少。

这次GNOME.Asia的一位志愿者曾说,这次大会打开了一扇大门,她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——四年前我也曾有同样的想法。那是2010年的SFD筹备会,恰好也是和BLUG的Coding for Fun在一起办的,当天我就被白清杰拉入伙了,后来还加入到了核心团队中,在这次SFD筹备会上我认识了白清杰、杜伟华、Zhang Weiwu(他当天穿了一件2008年GNOME.Asia的T恤)、Ray Wang、范蕊等,那是我结交的第一批开源社区老朋友。记得那年的SFD特别盛大,2010年9月18日在北师大的一个大教室举行的,来了很多人。那次我非常幸运的在抽奖环节还得到了一本图灵的书。那次我认识了很多人包括Emily,也学习了很多事情,和大家的熟识就开始于此。我对这次活动印象特别深,因为从那一天开始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。

让我对GNOME有更多、更深入的认识,则是2011年的GNOME 3 Release Party,想必很多人依然记得那次Zhang Weiwu和小鱼领衔的中场休息弗拉明哥舞。也正是因为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,所以才让我了解了更多,最终影响和鼓舞我加入GNOME基金会。

2012年的GNOME.Asia在香港举行,虽然那次大会不甚成功,但却让我认识了很多人。也正是在那次会上,认识了台湾的Max、Eric Sun、闻其祥和李彬,与Eric Sun老师的相遇,让我结识了台湾的Ezgo团队,知道了台湾的开源社区开源文化,进而后来这两年认识了台湾真理太学的老师、促成2012年8月真理大学和佛光大学志工夏令营与GNOME社区的联谊会,又结识了更多对岸的朋友,深入参与到了他们的开源项目和文化中,也最终促使我今年的COSCUP之行。

2013年的GNOME.Asia在韩国首尔,去年的大会让我认识了基金会的几位董事,与Tobia Muler和Karen Sandler都有交流。记得和李彬从旅店出来正好碰上四处找早点的Tobia,于是就和他一起吃了早点,和Tobia的交谈学会了基金会内部的一些机制,很多枯燥文档里的内容,被他解释的非常通俗易懂。庆功晚宴还和Karen坐在一起聊了许久的OPW项目的话题,明白了这其中的她的思考。

2014年的GNOME.Asia让我看到了中国还有那么多热心的大学生,那么多不计回报的志愿者,50多位志愿者贡献到了本次大会最重要的环节。对志愿者来说他们的福利只是两天午饭和一件T恤而已,没有人会为这么微小的福利而付出两天多的时间精力,但这些志愿者做到了,还有一些志愿者结束之后还要上课、上班、加班和出差,他们也无悔于自己的选择。对比商业性的开源会,从照片和视频上就能很容易发现,今年GNOME.Asia所有人都是满含激情,享受其中。没有怨言,没有埋怨,他们不是在完成工作,更像是一种快乐的勃发,每个人都受此激情的感染。

从形式上看,大会次次都相同,GNOME.Asia的wiki都有模板可以参照,从2011年GNOME.Asia开始早就形成了固定模式。从Call for bids到最终完成,每一步都可依之前的经验很容易组织。但每次却都不同,这就是社区大会,因为对真正爱好和贡献其中的人而言,形式不重要,更重要的是聚会。

刚刚OT的有点多。从技术层面说,GNOME确有很多问题,但这也正是可以贡献的地方啊!这次Training, Kats和David King带来的正是如何参与到GNOME文档项目,还有给GNOME报bug,听参与的志愿者讲收获颇丰。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提交patch,所以最后training就变成了一场Hackfest。这种带动大家一起动手的活动其实应该多办一些。所以后面咱们完全可以多组织这样的活动。我参加过几次创客组织或者CSDN组织的Hackthon(黑客马拉松),这种形式的活动现在俨然变成了厂商的宣传会+小团队找投资会,这已经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目标大家一起来努力的感觉了,完全被绑架和利用。虽然看上去确实大家一起动手了,但最终结果却是厂商获利的封闭生态系统。

最后说说这俩提出来的方案,我个人很喜欢第一个夏令营的方式,其实就是集中的Hackfest,大家动手一起,做一些好东西出来,我因为曾做过培训机构的导师,以前工作中经常会带领学生做这种培训,是个很好的方式。我觉得这种方式更容易操作,更容易引导和处理。但对导师的要求比较高,不能仅仅只是讲讲就完了,需要动手实操,能够带学生一起做,能够启发学生的编程热情,还能够解决学生实际问题。从目前情况看,扩展到中学为时尚早,建议还是从大学生开始,以咱们的这些志愿者所在学校为契机,组织这样的活动,不仅仅是一场,最好是连续的多场hackfest,大家先来学习,然后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。可以从最基本的Linux基本操作、本地化、文档、GNOME应用、gnome-shell插件一步步来,如果形成体系则具有非常大的潜在价值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去年一定要想法子把《GNOME 3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Beginner's Guide》此书翻译出版,也是考虑可以用到这种地方!但这种活动的缺点是不太容易拉到赞助,虽然咱们可以纯靠热情投入其中,但厂商和公司却不太愿意不计回报投钱,这种活动他们一定会有利益诉求。

关于第二个视频教程,就要考虑一个现实问题,视频占空间大消耗网络流量大,对主机托管(包括云主机)的使用花费较大。而传视频到youku,又有不可控的各种风险(比如传视频的实名验证等)。更要考虑Emily提到的视频技术录制需要极高的技术,前期准备等等。以前亚嵌的一位同事和导师,创办了Happycast网站,都是一些开源相关、编程相关的视频,大多也是他自己录制,或者别人录制放到他的平台上的,听说他现在获得了一轮天使投资。不过也要看到Happycast从2010年开始做,完全靠他自己一个人做了4年才最终获得投资,这没有非凡的热情投入实在是难以支撑的。

提出第三个想法,以社区的名义翻译一些文档和书籍,配合上面的系列Hackfest,可以创造非常大的影响力,当然这也就需要更多的贡献者。最后还是那句话,我们之所以聚在一起,不是为了利益,而是为了能够把一件事做起来,能够享受投入其中的乐趣,能够实现人生价值,我们需要更多的面向普通人,面向大众诉求。目的是要推进的是一个人人共荣,人人获利的开放生态系统,而不是仅一家独大的封闭生态系统。我们是靠真情感召,靠真诚影响,靠真心贡献,而不是虚情假意的伪善,不能给出“嗟!来食”的傲慢姿态。总之,还是那句话。但行好事莫问前程!


2014-06-28 0:09 GMT+08:00 Emily Chen <emilychen522 gmail com>:
Steven,

一直想认真坐下来回你这封邮件,拖了这么久。 感谢你思考之后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和方向。

特别是你提出的问题“再开一次“20XX”会议而已”,也是我自己思考的问题。

我自2008年起创办了GNOME.Asia, 之后的6年里,在各个地区(北京,越南,台湾,印度,香港,韩国)举办了GNOME.Asia Summit,6年之后,又回到北京,我站在同样的舞台,组织着同样的GNOME.Asia会议,
我自己问自己,这一次有什么不同吗? 这6年里我们都作了什么,尤其是在中国:

2008年11月,在GNOME.Asia之后, 创办了北京GNOME用户组,每个月的第三个周三晚上定期活动。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有很少的几个人在负责活动的组织,宣传,从找场地,到找演讲者,购买活动的食品和水等。有一次,我们常去活动的咖啡馆装修了,很着急,社区的里面的朋友听说之后,Intel的陈绪立马就说可以去intel的办公室作活动。 之后, 中标软件,Novell等公司也主动联系我们,去公司办公室作活动。 当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,自己不是一个人战斗。 很感激。

回过头来看2008年, 其实当时是GNOME,Linux等社区的黄金时代。 2008年我所找到的赞助商和经费是所有年份里面最多的。 当时几个比较大的赞助商都已经消失了, SUN, Motorola 和Nokia, 回过头来看,不得不感慨这个行业的潮起潮落。

2008年到现在,北京GNOME用户组和任何一个开源社区一样,不断地有人退出,也不断地有人加入。 不过GNOME社区的核心团队一直比较稳定。 北京GNOME用户组以GNOME和linux技术为主,同时也兼容并包各种开源兄弟社区,跟北京,台湾,香港很多社区和公司都联合搞过活动。除了每个月的线下聚会,我们也尝试着作一些小项目和活动:
1。 2008年summit前后开始残疾人辅助项目,访问北京盲校等
2。 weiwu的午后红茶活动,Power Afternoon Tea,午后的给力红茶,目的是学习开源软件,用IT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,
3。 Google Summer Of Code多次地宣讲,还有跟Google合作,在北京作了google summer of code的meetup。 GNOME社区里面有两三位学生成功申请到Gsoc的实习生,并且顺利完成。
4。 女性拓展计划,目前有两位来自北京GNOME社区女性成功申请
5。 Linux和GNOME有各种新版本出来时,举办过多次的installfest和release party
6。 鼓励核心成员申请GNOME基金会成员。 一开始,基金会的成员里中国人或是亚洲人在里面的数目是个位数,现在已经有接近20人左右。
7。 以GNOME.Asia为平台,每年邀请很多中国的演讲者去国外作演讲,这些演讲者多是北京GNOME用户组的核心成员。 他们的差旅费都曾获得基金会的全部或部分资助。
8。 鼓励中国或亚洲的成员去欧洲参加GUADEC,作演讲,当志愿者等。 07年我去GUADEC,亚洲人在GUADEC这样的会议上还是非常少见的,但是今年,北京去参加GUADEC就有7位,而且还有3位是speaker。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。
9。 2010-2011年我被选举进入GNOME基金会作为董事之一,主要角色是负责GNOME在亚洲的发展,以及作为vice treasure负责财务报告和计划等。 在基金会里的工作受益匪浅,而且也深刻理解了开源社区和基金会的运作模式。在董事里面, 有中国人和有亚洲的声音是不一样的。这样基金会在计划项目和资金的方向时,都会考虑到亚洲和中国的需求。  我们以后的目标是有下一个中国人进入board。
10。自2010年开始, GNOME.Asia与GUADEC, Boston Summit一起就被并列为GNOME每年最大的三次活动之一,每年基金会都会有专门的预算留给GNOME.Asia.
11。筹划翻译《GNOME 3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Beginner's Guide》, 都已经联系到作者和外方出版社的授权了,可惜最后因为这类书不畅销,在中国没有出版社愿意出。
12。 2014年借GNOME.Asia的东风,介绍中国的企业去GUADEC这个国际会议上去参与和赞助。 截止目前为止, 有CSDN,Seafile和gitcafe确认赞助。 这是国内企业有史以来第一次赞助GUADEC, GNOME基金会反应很积极,愿意和中国企业保持长期的共赢合作。
13。 跟CSDN合作开始作中国版的summer of code, 让高校学生在暑假期间作一个3个月左右的项目,由社区资深导师带领,作开源社区的大大小小的项目。 目前北京的GNOME和各Linux社区都贡献很多项目,有很多资深mentor在带领学生们作项目。


难以一一详细列举,大体来说,这些就是6年之后, GNOME.Asia再次回到北京的不同之处。

我们也有自己的问题,正如你所说的一样,我们始终在一个“极客”的圈子里面作一些大众很进入的事情。 我很喜欢你提出问题之后再给出解决方案的风格,我对你的两个建议非常赞同,尤其是第一个建议。 其实对于中国的Linux推广,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作,但是真正落实去作好一件事情比空谈十件事情更有价值。

下面谈谈你提出两个建议:
1。 寒暑假在中学里开“Linux夏令营”
我觉得这是非常可行的。 以前我们合作的对象都是高校,我们若把范围扩大到中学,也许会有特别的好效果。 我在08,09年左右跟高校的老师合作,把计算机软件测试的课程实践作成"Firefox Test Week",  当时服务器搭在Unix Center上,每个学生可以通过VNC登录到服务器,然后在Solaris环境下进行对 Firefox进行测试。 类似的testweek或testday搞过很多次,效果还不错。

如果要从高校转到中学这个领域,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老师的支持。现在中学都会开设计算机课程,如果从老师这个角度切入,效果会比较好。 如果有这方面的资源或联系人,我们可以详细讨论细节。

2。 摄制高质量的“Server教程”,开源共享。
这个很类似MOOC的模式,录制教学视频,然后分享出来。 说实话,这个的难度比较大,要求有非常专业的知识,而且”sever教程“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。因为大家都是业余时间在贡献, 所以精确的定位需求很重要。

扩展一下,GNOME.Asia前几天我们都会作trainining,从2011年到今年每年都有作,每次的trainining都有摄像,我们可以以这个为基础,整理和开放这些培训视频出来。

我们可以对你提出两个建议再次进行细节上的讨论。 我本人很看好第一个想法,觉得夏令营是非常值得去尝试的。

感谢你花这么多时间看到这里。 我还记得在GNOME.Asia开始的前一天,我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接到我妈妈的电话,她说你到底作这个有没有收入,你可不可以不要作了。我当时手里拿着电话差一点扔了。 我一个很久不见的老同学问我在GNOME社区里面贡献的目的是什么, 我说是为了在全球尤其是在亚洲推广GNOME/Linux等自由开源软件,我同学继续问,那很多年之后,推广之后呢,你到底会得到什么?

我希望有一天我的母亲,我的同学以及下一代的孩子们能明白我们今天所作的一切。

-Emily

在 2014年6月7日 下午6:16,lvbing gu <qqbbzr gmail com>写道:

Emily Chen

你好!
我在参加“GNOME ASIA 2014”以后,踌躇再三还是决定给你写信,说说我的感受。

先自我介绍一下,自从1999年我DIY了第一台电脑,从DOS用到Win7,一直是MS的用户,
我是在2008年看到一篇介绍开源软件Ubuntu的文章,才开始接触Linux系统至今,现在我的电脑
是双系统,为了网银还不得不保留了Win系统,但是95%的时间都在使用Linux。虽然使用
Linux已经六年,但是完全是自己摸索学习的,我也没有计算机专业的背景,所以我是一个
完全的菜鸟。

这次“GNOME ASIA 2014”可以说很成功的,除了各个演讲和问答,还拉了赞助,组织了球赛,
开展了T恤、对联的设计,制作了视频,会议的组织者、志愿者作了巨大的努力,付出了辛劳,
每个与会者都会感谢你们!
但是回忆一下,这和我2008年以来参加过的一些开源会议,则大同小异,这似乎成了一个
固定的模式,给我的印象,这些都是“极客”的会议,这对目前市场占有率可以忽略不计的开源
软件的普及是极为不利的,如果中国的开源软件界,只是陶醉于这样的会议,那么,我们可以
想象,若干年后,还只是再开一个“20XX”会议而已。

在我的生活经历里,开源软件一般人很少知道,知道的都认为是“高手”用的,“很难用”的...
而在MS有意放纵盗版,来开拓市场的情况下,即使免费使用,开源软件的推广也需要极大的耐心
、毅力和方法。其实象Ubuntu、Mint等比较亲民的开源软件,从使用的方法、步骤来看和MS软件
相差无几,一般办公室的使用场景是完全可以代替MS软件的,现在缺少的就是推广、指导。

根据开源软件目前在中国的情况,个人认为最需要的是推广和指导,而这些工作仅仅依靠志愿者
的热情,而没有组织是不能长久有效坚持的。我在前二年因为有十多年杂志编辑、编审的经历,
被朋友拉入参加过FCCTT(fcctt.org)的志愿工作,这是一本推介Ubuntu系统的英文月刊,
我们做中文版的翻译、排版、编审工作,供网络免费下载,在中国介绍Ubuntu,我自己也受益匪浅。
但是二年后,因为一个组织者毕业回家就业后,不再露面,这个“网合之众”的组织就瓦解了,
中文版由此寿终正寝,非常可惜。所以我深感一定要有某种的组织形式才能持久地开展Linux的推广活动!

我所以给你写信,是希望你能利用你们的基金会组织和手头资源在中国来推广、指导Linux。个人
认为有二件事是值得做的:

1.寒暑假在中学里开“Linux夏令营”(名称当然可以斟酌)。
中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,不少中学有电脑室,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了,一旦引领他们进入Linux,
他们会是庞大的潜在用户。这对扩大中国的Linux用户(市场)具有远大的意义。邓小平很早
就说“......要从娃娃抓起......”

2.摄制高质量的“Server教程”,开源共享。
目前,企业自设服务器已经非常普遍。服务器的购置也非难事,但是服务器的设置、运作、维护却是
许多企业的难点,特别是国家正在提倡的小微企业,囿于有限资金,不可能聘请专职人员,而兼职人员
往往力不从心。我接触到的这种情况非常多,市场有迫切的需求。现在网上可以找到一些个人上传共享
的教程,大多摄制粗糙、画面不清、讲解简单,不能满足初学者的要求,希望有制作精良,讲解完整的
视频教程,善莫大也!

我希望Linux在中国的推广有脚踏实地的措施,一步一步的前进,那么届以时日开源软件在中国一定大有前途!


--
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Google网上论坛中的“北京GNOME用户组”论坛。
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,请发送电子邮件到BJGUG+unsubscribe googlegroups com
要查看更多选项,请访问https://groups.google.com/d/optout



--
/***
 * @brief 启智开源 编码自由
 * @brief Open Source,  Coding for free!
 * @note English Name - Hugo Tong
 * @param author 佟辉 Tong Hui
 * @param email tonghuix gmail com
 * @param web https://tonghuix.io
 * @param more http://about.me/tonghuix
 */


[Date Prev][Date Next]   [Thread Prev][Thread Next]   [Thread Index] [Date Index] [Author Index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