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wd: 有关 GNOME ASIA 2014
- From: tong hui <tonghuix gmail com>
- To: lvbing gu <qqbbzr gmail com>, 北京gnome用户组 <gnome-cn-list gnome org>, Chen Emily <emilychen522 gmail com>, bjgug <bjgug googlegroups com>, GNOME Taiwan <gnome-tw-list gnome org>
- Subject: Fwd: 有关 GNOME ASIA 2014
- Date: Sat, 28 Jun 2014 06:30:22 +0800
看到Emily写的最后一段特别有感触啊,之前也面对着被家人、朋友、同事和公司所怀疑,质疑,甚至猜忌,他们不知道这种毫无回报,毫无利益的这种事情,我为什么要去做,意义在哪里? 这不仅是价值观问题,还是一种文化现象。拿GNOME举例把,去年11月我曾找CSDN的刘江帮忙,让他可以通融一下图灵,能否帮忙出版《GNOME 3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Beginner's Guide》的汉译本,得到的回应是“GNOME现在还有人用吗?”“出版此书对公司有什么好处?”“如果这书卖不动怎么办?”,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反馈,因为之前各家出版社给我的回应是完全一样的,也丝毫没有什么不同,当然他后来也没帮忙通融。还比如去年12月我找CSDN要GNOME.Asia赞助的时候,首先被问及“我们为什么要赞助GNOME.Asia?这对公司有什么好处?”,这个回应也是我意料之中的。当然了,经过一番努力最后还是很痛快的拿到了赞助,也是第一个敲定的赞助和媒体合作。正如这周四在那个基金会治理的会上,徐继哲说的,很多人需要首先满足自己的生活必需,现在中国大环境这是个普遍现象。所以大多数人是这么想,“无利不起早”,他们是这么想这么做的,因此推己及人,认为别人也一定是这样的,当看到像咱们这种“另类”之人,必然产生不理解和怀疑。所以就有人想当然的认为搞开源的人就一定是求名求利,认为搞开源的人,希望通过开源来达到求名求利的目的。所以我们的工作,就是推翻这种深入人心的误解,普及和推广这样一种“但行好事莫问前程”的贡献精神,让大家明白适度的贡献其实带来的回报并不少。
这次GNOME.Asia的一位志愿者曾说,这次大会打开了一扇大门,她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——四年前我也曾有同样的想法。那是2010年的SFD筹备会,恰好也是和BLUG的Coding for Fun在一起办的,当天我就被白清杰拉入伙了,后来还加入到了核心团队中,在这次SFD筹备会上我认识了白清杰、杜伟华、Zhang Weiwu(他当天穿了一件2008年GNOME.Asia的T恤)、Ray Wang、范蕊等,那是我结交的第一批开源社区老朋友。记得那年的SFD特别盛大,2010年9月18日在北师大的一个大教室举行的,来了很多人。那次我非常幸运的在抽奖环节还得到了一本图灵的书。那次我认识了很多人包括Emily,也学习了很多事情,和大家的熟识就开始于此。我对这次活动印象特别深,因为从那一天开始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。
让我对GNOME有更多、更深入的认识,则是2011年的GNOME 3 Release Party,想必很多人依然记得那次Zhang Weiwu和小鱼领衔的中场休息弗拉明哥舞。也正是因为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,所以才让我了解了更多,最终影响和鼓舞我加入GNOME基金会。
2012年的GNOME.Asia在香港举行,虽然那次大会不甚成功,但却让我认识了很多人。也正是在那次会上,认识了台湾的Max、Eric Sun、闻其祥和李彬,与Eric Sun老师的相遇,让我结识了台湾的Ezgo团队,知道了台湾的开源社区开源文化,进而后来这两年认识了台湾真理太学的老师、促成2012年8月真理大学和佛光大学志工夏令营与GNOME社区的联谊会,又结识了更多对岸的朋友,深入参与到了他们的开源项目和文化中,也最终促使我今年的COSCUP之行。
2013年的GNOME.Asia在韩国首尔,去年的大会让我认识了基金会的几位董事,与Tobia Muler和Karen Sandler都有交流。记得和李彬从旅店出来正好碰上四处找早点的Tobia,于是就和他一起吃了早点,和Tobia的交谈学会了基金会内部的一些机制,很多枯燥文档里的内容,被他解释的非常通俗易懂。庆功晚宴还和Karen坐在一起聊了许久的OPW项目的话题,明白了这其中的她的思考。
2014年的GNOME.Asia让我看到了中国还有那么多热心的大学生,那么多不计回报的志愿者,50多位志愿者贡献到了本次大会最重要的环节。对志愿者来说他们的福利只是两天午饭和一件T恤而已,没有人会为这么微小的福利而付出两天多的时间精力,但这些志愿者做到了,还有一些志愿者结束之后还要上课、上班、加班和出差,他们也无悔于自己的选择。对比商业性的开源会,从照片和视频上就能很容易发现,今年GNOME.Asia所有人都是满含激情,享受其中。没有怨言,没有埋怨,他们不是在完成工作,更像是一种快乐的勃发,每个人都受此激情的感染。
从形式上看,大会次次都相同,GNOME.Asia的wiki都有模板可以参照,从2011年GNOME.Asia开始早就形成了固定模式。从Call for bids到最终完成,每一步都可依之前的经验很容易组织。但每次却都不同,这就是社区大会,因为对真正爱好和贡献其中的人而言,形式不重要,更重要的是聚会。
刚刚OT的有点多。从技术层面说,GNOME确有很多问题,但这也正是可以贡献的地方啊!这次Training, Kats和David King带来的正是如何参与到GNOME文档项目,还有给GNOME报bug,听参与的志愿者讲收获颇丰。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提交patch,所以最后training就变成了一场Hackfest。这种带动大家一起动手的活动其实应该多办一些。所以后面咱们完全可以多组织这样的活动。我参加过几次创客组织或者CSDN组织的Hackthon(黑客马拉松),这种形式的活动现在俨然变成了厂商的宣传会+小团队找投资会,这已经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目标大家一起来努力的感觉了,完全被绑架和利用。虽然看上去确实大家一起动手了,但最终结果却是厂商获利的封闭生态系统。
最后说说这俩提出来的方案,我个人很喜欢第一个夏令营的方式,其实就是集中的Hackfest,大家动手一起,做一些好东西出来,我因为曾做过培训机构的导师,以前工作中经常会带领学生做这种培训,是个很好的方式。我觉得这种方式更容易操作,更容易引导和处理。但对导师的要求比较高,不能仅仅只是讲讲就完了,需要动手实操,能够带学生一起做,能够启发学生的编程热情,还能够解决学生实际问题。从目前情况看,扩展到中学为时尚早,建议还是从大学生开始,以咱们的这些志愿者所在学校为契机,组织这样的活动,不仅仅是一场,最好是连续的多场hackfest,大家先来学习,然后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。可以从最基本的Linux基本操作、本地化、文档、GNOME应用、gnome-shell插件一步步来,如果形成体系则具有非常大的潜在价值。这也就是为什么去年一定要想法子把《GNOME 3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Beginner's Guide》此书翻译出版,也是考虑可以用到这种地方!但这种活动的缺点是不太容易拉到赞助,虽然咱们可以纯靠热情投入其中,但厂商和公司却不太愿意不计回报投钱,这种活动他们一定会有利益诉求。
关于第二个视频教程,就要考虑一个现实问题,视频占空间大消耗网络流量大,对主机托管(包括云主机)的使用花费较大。而传视频到youku,又有不可控的各种风险(比如传视频的实名验证等)。更要考虑Emily提到的视频技术录制需要极高的技术,前期准备等等。以前亚嵌的一位同事和导师,创办了Happycast网站,都是一些开源相关、编程相关的视频,大多也是他自己录制,或者别人录制放到他的平台上的,听说他现在获得了一轮天使投资。不过也要看到Happycast从2010年开始做,完全靠他自己一个人做了4年才最终获得投资,这没有非凡的热情投入实在是难以支撑的。
提出第三个想法,以社区的名义翻译一些文档和书籍,配合上面的系列Hackfest,可以创造非常大的影响力,当然这也就需要更多的贡献者。最后还是那句话,我们之所以聚在一起,不是为了利益,而是为了能够把一件事做起来,能够享受投入其中的乐趣,能够实现人生价值,我们需要更多的面向普通人,面向大众诉求。目的是要推进的是一个人人共荣,人人获利的开放生态系统,而不是仅一家独大的封闭生态系统。我们是靠真情感召,靠真诚影响,靠真心贡献,而不是虚情假意的伪善,不能给出“嗟!来食”的傲慢姿态。总之,还是那句话。但行好事莫问前程!
[
Date Prev][
Date Next] [
Thread Prev][
Thread Next]
[
Thread Index]
[
Date Index]
[
Author Index]